新型学徒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塔基”,为稳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按人社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重庆作为制造大市,被列入推行该制度的首批试点省市。市人社局明确,我市将加大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力度,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建立技能型人才库。
新型学徒制“新”在哪,学徒们怎样学?作为试点城市,重庆的推行状况如何?近日,两江观察对重庆工贸技师学院、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机构,以及推行该制度的企业进行了采访。
▲企业新型学徒在重庆工贸技师学院学习。(受访者供图)
“订单式”培养
精细优选培训工种、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可谓一种“订单式”培养培训方式。
“新型”二字,一是体现在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匹配度上,二是体现在学徒制的形式设计上。换句话说,该制度的出现,是以满足产业新形势、企业新需求为导向,对企业高效率用人有利,对学徒们就业也有利,可谓双赢。
重庆工贸技师学院副校长江华进一步解释,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特点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方式,共同培养学徒,鼓励“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子”,激发师徒主动性和积极性。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重庆就已启动该制度试点。去年,人社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又联合开展“国际学徒”培养,重庆与天津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日照市一起,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近年来,重庆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规模上,呈逐年扩大态势。来自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年至年试点期间,29家企业、17所院校培养培训余人,涉及8大产业领域、23个职业(工种),培训规模占全国的41.6%;年至年,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展开,职业(工种)扩至多个,培训8.7万人次以上,惠及多家企业;年,“国际学徒”培训3.8万人次……
同时,在力量配比上加强。目前,重庆已有9家企业和培训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6家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自主开展学徒制培训,全市余所职校、技校、行业和企业培训中心均可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更重要的是,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适应度逐步增强。重庆提出,“十四五”期间将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33条重点产业链来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具体操作上,由企业自主牵头开班,每班次的学徒一般不超过50人,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培训。以重庆工贸技师学院为例,学徒课程可由企业自主定制,通过构建“10%通用能力+30%职业能力+60%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师—师傅、教室—车间、工位—岗位”的自然转换。
从这些更精准、针对性更强的操作方式看,重庆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与迈向“制造强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进程和要求同频共振。
▲渝北区旭硕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新型学徒制培训现场。万难摄/视觉重庆
校企学的多赢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培养培训与实际运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学徒们的技能提高了,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相应的工资也有望得到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能力本位”原则,确保培训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就业需要。
例如,重庆工贸技师学院与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为期1年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学员喻杨说,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操技能,都有老师教、师傅带,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完全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
同时,学徒就业的薪资水平也随着技能等级的提高而提高。重庆能投渝新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光中说,该公司南桐煤矿招收的首批名企业新型学徒全部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其中七成以上进入技术服务储备岗,薪资普遍提高近三成。
据市人社局统计,全市范围内,随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开展,超过65%的新型学徒成长为企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到来,部分工种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企业新型学徒制注重‘新’,将来这些员工转岗也相对容易。”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参加的学徒制培训国际合作项目,内容包括通用技能、新型技能和核心技能培训,学员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对企业而言,熟手多了、员工技能提高了,既提高了稳岗率,也夯实了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
不少企业反映,受训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入职多年老员工的差距缩小了。例如,重庆工贸技师学院在年至年期间,有人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去年底,与英业达、台晶、长安跨越等开展了各50人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今年又与鑫源集团、日发汽车零部件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协议,预计共有人左右(含高级工50人)参加……这些新型学徒自身的能力上了新台阶,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有了更多人才储备。
再如,位于巴南区龙洲湾的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国家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拥有专门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中心和行业领先的工业级实训现场。目前,中心与重庆翊宝智慧电子装置有限公司就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工种展开为期一年的学徒制培养,今年约有人参加。这批学徒结业后,将为翊宝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塔基”人才。
重庆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重点是在制造业。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调研员龙海涛认为,从该制度的推行效果看,对缓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对推动“重庆造”提档升级都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学员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进行机器人实操。(受访者供图)
要解决协调问题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正逐步显效。下一步,要向更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具前瞻性的方向推行。
重庆“十四五”规划及就业促进“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
作为企业方,重庆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该制度推行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设计要更紧贴岗位实际需求,能切实帮助员工提高实操技能;二是师资团队要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三是实际培训实践安排上,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既弹性又高效。
作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机构,实训中心培训负责人钟伟成认为,协调企业生产与实操课程安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占用生产时间,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生产计划的调整也会影响原有的培训计划;如果利用下班时间搞培训,学员很难坚持,效果也不太理想。
江华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一,部分企业可能因效益相对“滞后”,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企业需要投入培训成本和学徒工资,一旦学徒跳槽,企业将面临损失。
其二,学校教学成本较高,管理难度较大。新型学徒制一般实行小班制,师资配备也较强,但培养时间长,学校投入大、成本高,收益却比较低,并面临着工伤、意外等责任划分的风险。
就此,江华建议——
首先,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明确项目推进、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并通过减免税收、专项扶持等方式吸引企业和学校参与其中。
其二,企业与机构要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联动渠道,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利用AB班、小班导师、“线上+线下”“大课变小课”等方式,让产和教结合更加紧密,满足企业和学员的具体需求,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编辑/慕云歌责校/江城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