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把“风险防住了没有、应急准备好了没有”作为履职尽责的检验标尺,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
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
文
张小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强调“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对于风险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坚持关口前移,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面对风险挑战,要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10+4”体制:防范化解重大政治安全风险、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风险、科技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公共卫生风险等多个方面风险,同时防范化解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容易诱发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避免各领域风险产生交叉感染,高度重视并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月24日,浙江省国网舟山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对浙江舟山千伏联网输电线路洛远线进行综合检修。检修消缺工作的完成将进一步提高舟山联网输电线路的运行可靠性,保障舟山群岛安全可靠用电徐昱摄/本刊
增强应急处突能力
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突出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工贸、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管控,时刻做好大灾应对准备,着力提升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水平。
具体来看,需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主要包括风险防范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
第一,增强突发事件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突发事件风险防控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二,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把应急准备做到位,把“风险防住了没有、应急准备好了没有”作为履职尽责的检验标尺,把“时刻准备着”作为自觉追求。做好整体谋划、顶层设计,完善领导决策协调体制,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职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完善责任主体和岗位责任清单,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应急管理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提高应急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水平、理论和实战能力培养,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提高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第四,增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加快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完善各类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等机制,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提升灾害防御水平,关键是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加强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同时,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
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加强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其一,防灾备灾的全过程必须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比如,未来要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
其二,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在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提高应急物资准备和保障能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健全政府、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参与的应急资源快速调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健全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
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提高应急通信准备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社区信息速报和县级应急通信保障网,提升基层末端通信保障能力。
提高应急交通准备和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建立高效有序的应急交通保障体系,着力破解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难题,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落实运力资源。
其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筑牢新时代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人民防线。坚持社会共治,拓展人民群众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途径。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广基层一线维护公共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