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工贸 >> 工贸介绍 >> 正文 >> 正文

通过电子工业的发展,能得出什么经济发展意

来源:工贸 时间:2023/3/18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电子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具体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电子工业整体技术基础还很薄弱,电子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其中计算机产业市场规模仅5.2亿元,集成电路产量徘徊在几千万块以下。改革开放后,国家将电子工业的发展摆到了重要位置。

对电子工业技术改造、重点建设和技术引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七五”期间共完成国家直接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69.3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4.29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5.1亿元;引进项目用汇4.83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我国电子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年底的.2亿元扩大到年的.18亿元。“八五”时期,电子工业围绕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通信工程、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专项和新型元器件专

项等重点项目,共投人基本建设资金64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亿元,引进技术用汇十多亿美元。“九五”期间,投资12亿美元启动“”工程集成电路专项工程。随着电子工业建设和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的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年电子工业总产值.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95%,年其相应数值分别上升为.56亿元和7.3%。从产品产量看,90年代后电子工业产品产量进入规模化大生产时期。以计算机为例,年微机产量仅3.6万台,外部设备产量6.8万台,年微机和外部设备的产量分别高达10万台和50万台。

(二)产业结构

电子工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国有经济转变为多种经济、从单纯制造业转变为现代信息产业。另据国家统计局工业普查表明,以工业总产值比重衡量,在年我国电子产业五大行业中,有四大行业“三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

如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62.5%,电子计算机为72.7%,电子器件制造业“三资企业”为56.7%,日用电子为68.6%。绝大多数二级分类行业也均被“三资企业”一统天下,如集成电路制造业为91.3%,计算机外部设备为85.7%,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为75.75。这反映出外资企业分割我国电子工业市场的雏形。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电子工业正在从单纯制造业,向产品制造、软件生产、应允服务相结合的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应允服务业日益增长。这也是我国电子工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主要特征。

(三)产品结构

年,在我国电子工业三大类产品中元器件类占60.9%,消费类占21.9%,投资类为17.2%。之后,在我国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方针指导下,“六五”和“七五”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得到了快速增长。年,元器件类降低为33.3%,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上升到52.4%。

尤其是彩电工业,通过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彩电国产化水平达到了95%以上,从而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散件组装彩电的状况。消费类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为电子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而且也带动了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90年代以后,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下,以及国际市场分工合作的影响下,我国投资类电子工业快速发展。截止到年,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降为32.85%,元器件类产品比重降为28.65%,投资类产品比重则上升为38.8%,首次超过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

(四)出口贸易

改革开放后,为了鼓励电子产品出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项目中,优先保证出口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同时还通过出口技改专项贷款和黑子还流等政府贷款的方式支持出口企业。

在产业政策上,强调生产性的技术引进项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产品返销,同时大力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造、补偿贸易),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收外资创办产品出口企业,提倡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授予电子行业一大批生产企业、研究所外贸权,以支持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倡导工贸结合,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等。

此外,“六五”以来,我国电子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电子技术和生产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为我国电子产品出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出口总额看,电子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的地位明显提高,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年以前,全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约为0多万美元,“六五”期间年出口也只有1亿多美元,但进入“七五”以后,产品出口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间由3.5亿美元上升到.29亿美元,增长了75.94倍。其间年,出口额第一次超过进口额,顺差3.8亿美元。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看,由于高技术引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高技术产品已在出口中占据主要地位。年出口在亿美元以上的大宗产品增多,有19大类产品,其中前5名的产品依次是:计算机产品(自动处理设备及部件)、收录机、有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印刷电路,改变了80年代以元器件为主。

80年代中后期以电视机等消费类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另外,“八五”、“九五”时期,我国电子产品的出口市场也明显扩大,目前已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出口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荷兰、新加坡等。

(五)企业结构

改革之初,在我国电子工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电子工业呈“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为了改变这种企业结构,年作出了发展规模经济,进行基地建设的决策。提出:“要按照规模经济思想,走集约化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建设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形成我国电子工业的主导力量”。

随后,确立了四个类型的企业集团:跨行业、跨部门的深圳赛格电子集团、多专业门类工贸结合的中国振华电子产业集团、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长城计算机专业集团、以彩电、收录机等名牌为龙头的熊猫电子产品集团。各地区也建立了一批企业集团。

年新电子工业部成立,又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为推进这一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上海广电、长虹、彩虹、熊猫、联想、华录六个公司列为部委负责的大公司,予以重点支持。电子工业通过实施这一战略,加快了行业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进程,而且集中度已达到相当水平,形成了一批能够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六)工业发展模式

建国以来,中国电子工业主要以生产军品为主。年10月,电子工业部根据中央关于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的指示精神,做出了军工企业加快由军用向民用转移的决策。

电子工业在从军为主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转变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结合技术引进,有计划地对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迅速形成了民品开发生产能力;对以军为主的三线企业进行了调整搬迁,使这些单位摆脱了困境,提高了生存与发展能力。

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使科研单位从单纯为军工服务走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军工管理体制上,从部位的各个司局都分别管军工,转向由军工司归口集中管理。

结语

经过这一调整,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从年的27%上升到年的97%以上,真正走上了以民为主的发展轨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