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区域正在逐渐从“生活区”“住宿区”向“社区”转变。社区与住宿区相比,其特征、作用、功能都有所不同,学生生活其中,其实际作用和潜在能力的发挥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本课题提出“大学生社区”这一概念。
本论文首先对“成熟大学生社区”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我们采用了比较对比进而下定义的方法。在明确定义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成熟大学生社区的要素、结构进行阐述,同时阐明成熟大学生社区对学生、高校管理以及高校建设的作用。最后,本论文提出了建设成熟大学生社区的建议和意见,供高校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成熟社区
1.引言
“社区”一词的音语单词为“Community”,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费孝通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著作《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与社会著于年)时,将“Community”译为社区。社区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关于“社区”的概念,全球范围内有百余种,但是这些概念共同认同的一点是: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根据社区的起源,社区被分为法定的社区,如以行政区划而形成的社区;自然的社区,自然形成的人群聚落;专能社区,具有某种专门功能的社区,如大学、军营等;还有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等等。其中,大学社区是社区的一种类别,而大学生社区又是大学社区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社区”,只可将其称之为学生居住区或者生活区,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活区只满足了“人群聚集”这一社区条件而没有满足“社会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社区”在我国大学中的发展水平是低下的、发展阶段是滞后的。本课题组认为,大多数大学的学生生活区或者居住区,都处于社区发展的初级和起始阶段,其与成熟社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本文试图在定义成熟大学生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的要素以及结构,进而对我国大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改进的意见、建议以及措施。
2.概念辨析
由“社区”衍生出来的常见词组为“居民社区”“成熟社区”等,对于何为“大学生成熟社区”,尚且没有准确的定义。如何定义这一词组呢?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定义,将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将非成熟社区与成熟社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给出“成熟大学生社区”的定义。
2.1大学生社区和居民社区概念辨析
2.1.1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的相同点
无论是大学生社区还是居民社区,其都符合社区的概念。两者都满足“社区”的条件。例如,社区都是有一定的地理界限。于居民社区而言,这样的地理界限可能是行政区划,也可能是某个楼盘,某条街道等等。于大学生社区而言,这样的地理界限可能是某栋学生公寓、某个院系等等。总之,居民社区和大学生社区都存在这样的地理界限。
两类社区都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居民社区存在着大小之分,而大学生社区同样存在着大小之分。有的大学生社区可以扩张至一个校区,而有的大学生社区仅限于某个院系。
大学生社区和居民社区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乃至较为密切的交流。一个成型的居民社区一般都会建设有供社区居民交流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如社区广场、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健身场所,甚至还建立有促进交流和沟通的议事机构和办事机构,如社区管委会、物业机构等。一个成型的大学生社区也存在着沟通和交流。例如宿舍管理委员会这一自治机构,其主要岗位都是由学生担任。
以上,都是居民社区与大学生社区的相同点,相同点源于它们都有“社区”这一后缀。
2.1.2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的不同点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在三个方面存在不同。首先,构成社区的细胞单位不同。构成居民社区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但是在大学生社区,构成社区的最小单位是宿舍。其次,最小单位维系纽带不同。居民社区中的家庭单位,其组织方式和维系纽带主要是亲情,但是一个宿舍中同学之间的情感纽带主要是兴趣、友谊等。再者,社区建设的目标有所差异。居民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生活提供便利,而学习和创造的目的居于次要位置。但是在大学生社区中,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和创造,为生活提供便利居于次要目标。
居民社区与大学生社区的相同和不同如表1所示。
表1:居民社区与大学生社区的异同
2.2成熟社区与非成熟社区概念辨析
根据地产行业对于成熟社区的定义,一个成熟的小区或者社区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在时间上,一个成熟的社区至少已经开发了两年以上,社区内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已经定型。在便利性方面,成熟社区拥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饮、文化、娱乐、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在社区文化方面,成熟社区具名之间的交流氛围较为浓厚,社区文化具有了一定的雏形。在社区制度建设方面,居民和社区管理者之间能够进行和谐的沟通,并且沟通渠道较为通畅,社区的物业服务水平较高。在社区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社区入住率价高,物业费能够维持社区的正常运转。
按照成熟居民社区的特征,我们同样可以描述一个成熟的大学社区应该具有的特征:学生至少固定居住了一年以上;拥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图书馆、健身房、休息场所等;以宿舍为单位的交流活动会定期开展;拥有一套社区管理制度;社区的办事机构拥有充裕的经费,能够开展相应活动和维持运转。
与成熟社区相比,非成熟社区成员稳定性、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交流频率、运营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孕育。总之,成熟社区是非成熟社区的发展目标,成熟社区是一个社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非成熟社区则是低级阶段或初级阶段。
2.3成熟大学生社区的定义
通过以上两对概念的比较,我们已经认识到“成熟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以及“非成熟社区”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别。由此,可以给成熟大学生社区进行定义:成熟大学生社区是以大学生作为主体,以宿舍作为基本单元,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制度、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生活便利,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生活区域。
在这一定义中,包容了成熟社区的要素、结构以及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定义进行分解研究。
成熟大学生社区的要素和结构
3.1成熟大学生社区的要素
3.1.1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大学生群体
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大学生社区成型的前提,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又是建立成熟社区的前提,鉴于此,一个成熟大学生社区应该在某一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的住所、专业应该是稳定的。大学生数量的达标保证了为社区配套的相关设施能够发挥作用以及正常运转,而大学生住所和专业的基本稳定,能够保证稳定的人际关系。
3.1.2一定程度集中的生活设施
在成熟的居民社区中,一定规模的生活设施是必备要素。生活设施包括商店、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文化设施、广场等等。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同样应该具备完善的生活设施。不同的是,由于大学生与居民在生活需求上的差异性,对生活设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居民社区可能需要配备菜市场,而大学生社区则几乎不需要。再者,由于大学生在物质需求数量上与居民存在差距,所以各类生活设施的规模也会小于居民社区。
根据《奕泽财经》对广东省内高校的考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校地域较小,特别是学生生活面积较为狭窄,这类学校内大学生社区的成型反而较为快速。而当学生的生活区面积较大,特别是宿舍与宿舍、宿舍与商业街间隔较远,大学生社区的发展程度较低。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其生活设施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
3.1.3一定特色的学生文化
社区之所以成为社区,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交流,而文化正是由交流而来。根据课题组对广东省内多所高校的走访,在较为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内,交流活动十分频繁。例如,某些高校每年会举办“宿舍文化节”,此类文化活动还包括“宿舍辩论会”“宿舍创业比赛”等等。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活动的举办,会让某些高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生社区文化,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标签。
3.1.4一定的类型的社区组织
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社区内的组织包括各类基于兴趣的社团组织、学生自发成立的自治组织、学校设置的管理机构、团委班委组织等。这些组织在社区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社团组织主要发挥兴趣交流的作用;学生自治组织发挥自主管理的功能,比如宿舍管理委员会;学校设置的组织发挥信息传递和宿舍管理的功能,如宿管阿姨;团委班委是学习管理组织在社区内的延伸。总之,成熟的大学生社区,社区组织是必备的。如图1所示。
社区组织社区文化生活设施
大学生群体
图1:成熟大学生社区具备的要素
3.2成熟大学生社区的结构
本课题组所定义的成熟大学社区同时也必定是稳定、和谐的社区,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即一个大学生社区越是成熟,越稳定和谐。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要素,这些要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实现稳定和和谐的呢?回答这一问题就要触及到成熟大学生社区的结构。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同样呈现三角形结构。在一个大的三角形中,包括四个等腰三角形,整体构成了成熟大学生社区的稳定三角形结构。如图2所示。
CBAD
图2:成熟社区的结构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成熟社区机构是一个大三角形之中包括四个较小的三角形。下面,我们对四个三角形进行详细解释。
A三角形:基于情感的宿舍单元
宿舍是大学生社区最小的细胞、最基本的单元。一个个的宿舍是大学生社区的核心,所以,宿舍位于社区三角形结构的中心。在我国的高校中,宿舍的组建往往都是基于行政命令,即学校的管理机构强制对学生进行组合,分配宿舍的可能是学校后勤部门,也可能是院系办公室等,所以,一个宿舍在建立初期,舍友之间是没有情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一个学期之后,舍友之间的情感会逐渐建立,这样的情感甚至可能升华到亲情、至交的程度。我们认为,大学生宿舍内部甚至宿舍与宿舍之间建立起这类情感是必要的,这类情感有助于社区基本单元内部保持稳定以及和谐。
B三角形:基于便利的完善生活设施配套
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应该拥有一定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品、服务、娱乐等等。但是,根据我们观察,不同大学生活设备的配套标准是不同的,有的较为奢华,有的则较为简单,应该依据何种标准进行生活设施的配套呢?便利成为很多高校选择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之下,生活设施配套的地点选择、种类选择、规模选择都有了依据。
C三角形:基于理性的社区管理和对话
虽然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存在不止一个管理组织,并且各类组织都具有自己的管理职能。但是,大学生与管理组织之间、宿舍与管理组织之间、楼层与管理组织之间、楼号与管理组织之间,有畅通的对话渠道乃至对话平台。在理性和平等的基础上,大学生代表或者宿舍代表能够就某一问题与管理者进行对话。甚至某些高校开始尝试学生在社区事物上的自主管理,取得有一定的成果。
D三角形:基于兴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
成熟社区与非成熟社区的一个重要分野在于交流频率和深度。在成熟的大学生社区,交流无处不在。宿舍内部的随意交流活动较为频繁,交流的主题涉及兴趣、爱好、专业等等。同时,在宿舍以外社区以内的交流活动同样多种多样,例如联谊活动、社团活动等等。成熟大学生社区的交流不仅限于言语,同时延伸至行动。例如不少高校举办的创业活动,很多成功的创业项目都起源于宿舍内部、社区内部的交流。
综上所述,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应该具有四个三角形,其中“基于情感的宿舍单元”位于整个大三角形的中心,而其余的三个小三角形位于周边,整体构成了成熟的大学生社区。
既然成熟大学生社区是如此之稳定,同时有利于校园和谐以及大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能够建设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社区呢?
4.建设成熟大学生社区的措施建议
4.1维持大学生社区学生和数量的稳定性
近十年,我国高校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校内资源的流动非常快速,某些资源的流动是因为学校管理的调整,例如院系地址的调整,院系学生之间的宿舍需要对调;某些资源的流动是因为硬件设施的更新,例如旧的校区的拆除以及新的校区的建设;某些资源的流动是因为管理的需要,比如在某些高校内,为了优先服务新人,大一学生住宿的条件较优,但是到大二就需要搬到条件较差的宿舍。频繁的资源流动导致的是社区学生和数量的不稳定。而社区的形成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固定的学生、固定的环境、固定的数量。
所以,建议大学的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尽量能保持一个大学生社区的学生和数量稳定性。例如从大一开始到毕业,一个宿舍的成员相对固定,一个社区的入住的大学生数量相对固定,只有在这一条件之下,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更为活跃和深入,大学生社区才会形成了一个“熟人小社会”。
4.2完善大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设施
各类设施的完善是一个成熟大学生社区的外在标志。大致上,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分为三类。一类是便利生活的各类设施。例如各类商业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机构、小型商店等等。一类是文娱便利设施。例如健身房、阅览室、活动室等等。一类是软环境设施,例如在宿舍楼内建立小型的医疗室、心理咨询室、创业创新实验室等。
目前,在我国高校内,建立大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建设的承担者主要是高校后勤部门或者建设单位,实际上,大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建设应该提升至高校管理中更高的层次,要注重从宏观角度配置和顶层设计,建议高校应该固定用于社区各类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建设应该遵照便利大学生学习和促进创造这一原则开展,杜绝超前建设或者超规模建设。
4.3对成熟大学生社区建设进行引导和宣传
成熟大学生社区的主人公应该是大学生,大学生高度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是成熟大学生社区的标志。简而言之,高度参与、自主管理是大学生成熟社区的核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社区都必然到达成熟社区这一阶段,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宣传,特别实在社区发展初期,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各个院系承担“引导员”的角色。
“引导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不介入”。根据课题组观察,我国不少高校都声称推行军事化管理,军事化管理的一个特征就是纪律和执行,在这一管理体制之下,管理者深入到大学生活动的细节之中,这样反而不利于成熟社区的形成。不介入就是相信大学生拥有自主管理、自我解决矛盾的能力,特别是在宿舍内部事务中,高校的管理者更应该遵循“少介入”乃至“不介入”的原则,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第二是引导制度建设。成熟的大学生社区运转是依靠各类制度的,包括社区内的财务制度、学生活动开展制度、公共事务处理制度等等,制度的自发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四年大学生活无法匹配,所以,高校的管理者要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制度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第三,引导社区特色文化的建立。大学生成熟社区建设可能还需要外部之功。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这一平台,系统介绍活动开展的步骤、民主议事的流程、自我管理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具备建立成熟社区的能力。
5.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区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对高校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和创造;其对大学自身建设而言,也能够同时提升高校的软硬件环境,进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所以,任何一所高校,建设成熟的大学生社区都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虽然艰巨,但是很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红,孙砅.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06)
[2]曹荣武.论高校思想工作的新平台——大学生社区[J].科教文汇(上旬刊).(02)
[3]郭蓉.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教学与管理.(18)
[4]陈至立.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预定目标——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01)
[5]赵奇.建设现代化大学生公寓小区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02)
[6]余如英,陈永胜.大学生精神性、社区感与幸福感的比较及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04)
[7]AnneE.Brodsky.MultiplePsychologicalSensesofCommunityinAfghanContext:ExploringCommitmentandSacrificeinanUndergroundResistanceCommunity[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3-4)
[8]毕庆生.建设和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9]郑文谦,曾文超.大学生社区及其社区文化建设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S1)
[10]赵勇敢,李梅红.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02)
[11]梁建锋著.美国教育[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2]陈乃车.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微——以温州医学院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