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从四十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到今天的国际大都市,是一次又一次的工业结构调整。俗话说,靠海吃海,深圳海域不仅有大量的鱼,更有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天然的港口让深圳跻身世界港口行列,但是仅凭这点,是远远不够的。
海洋中心城市是什么?未来的路在哪里?回顾深圳的传统海洋工业,从老问题中找出问题,然后再开发新的药物。
01:从蛇口到深圳的海洋工业转型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依靠的是粗放的捕鱼,蛇口的渔一村曾经是全国有名的“红色模范村”。
七八十年代初,深圳沿海地区出现了赤潮,蛇口传统渔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无法继续发展,因此,发展和转型已是当务之急。当时,香港招商局局长袁庚想要寻找一个好港口,大力发展与海运有关的出口加工产业,两人一拍即合。
在袁庚的领导下,蛇口公司已经开始向外销的方向发展。蛇口港是我国的工业港口,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基础物资、原材料等,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蛇口加工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此阶段,蛇口实行“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加工、补偿贸易,取得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引进外资项目,第一个对外招商引资,第一个实行“多劳多得”的超额生产奖励。
80年代初期,全国最著名的“三来一补”公司凯达公司,也就是蛇口,它的迪士尼玩具像唐老鸭、米老鼠等,大多销往欧美市场,其中“椰菜娃娃”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三百万个,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从凯达工厂里的女工那里买来的。
80年代中期,由于蛇口加工企业大量的外销需求,蛇口港口由工业港口转变为贸易港口,蛇口港口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设了赤湾、东角头,最后形成了“蛇口模式”,以工业为主,工贸一体化。
但是,由于蛇口模式的成功被大量仿效,其它沿海城市的兴起反而使蛇口的发展受到限制。
与新兴的沿海区域相比,蛇口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狭小,土地面积不足,限制了外企的发展;二是蛇口的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使得不少外企都选择了移民,而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蛇口再次面临发展的转折点,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蛇口工业在90年代初期就已停止了“三来一补”的注册。蛇口公司为摆脱落后产能,采取“五不引进”的方针:不引进加工,不搞补偿贸易,不搞技术,不搞污染,不搞出口配额,不搞出口配额。
在此过程中,中集的发展也是一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70.html